close

別管目標設定,聚焦在你改變習慣的系統。

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,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。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,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。

所謂習慣就是被規律執行的行為或慣例。生命的品質取決於習慣的品質-睡眠習慣、讀書習慣、飲食習慣、運動習慣、寫日記、接觸英語。習慣的好處是讓你可以不經思考行事,壞處是讓你習於以特定方式做事,不再注意或思考。

習慣就像飛機定方位一樣,在距離放大後,抵逹的地點會差很多。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,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。

如果你覺得改變習慣很困難,問題不在於你,而在於你的系統。因為你的系統不適合改變。

 

 

比起當前擁有的成果,你應該更關注現在所處的軌道。結果是習慣的滯後指標。

財產是財務習慣的滯後指標

知識是學習習慣的滯後指標

體重是飲食習慣的滯後指標

重複什麼就得到什麼

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-跑步、素食、英語

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-fb、candy、亂花錢、零食

 

1.01的365次方=37.78

我們會輕視小改變,因為今天做完後,沒看出什麼變化,或變化來得不夠快,因此我們會失望、會失去耐心,因此回歸先前慣例。

 

微小增長的總和-在你做的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

把事情所有面向做分解,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,加總起來就是可觀的成長。小小改善累積成非凡成果

 

習慣剛開始時有失望之谷,因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。把石頭劈成兩半不是最後那一下,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。改變可能醞釀數年,然後瞬間發生。

 

目標是你想要達成的成果,而系統是讓你達成成果的過程。

別管目標設定,專注於系統就好
 

專注目標,或許會看到成果改變,但可能是短期的;以為達到了才會快樂。達到後可能會停止努力,導致前功盡棄、故態復萌。

專注系統,做對的事日起有功,分數會顧好自己。過程中就可以快樂。持續下去養成習慣。
註:和OKR概念一致,不刻意管O,專注執行好KR。

 

設定目標目的是贏得比賽,建立系統目的是持續待在比賽裡。

決定你成敗的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。

 

你的系統不適合改變? 是改變的方式不對:

1、改變結果:減重、出書

2、改變系統:飲食運動、每天寫文章

3、改變身份認同:我是熱愛健身的作家。我正在戒煙≠我不抽煙

信念形塑了系統,習慣背後存在一個身份認同

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,而是成為

 

改變身份認同的兩步驟

1、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

2、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



覺察早於欲望


當習慣形成,你的身體多半以自動駕駛方式處理很多任務,掉進舊模式裡,你遠遠超過自己的意識,有些稱之為直覺。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,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,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。你務必帶著覺知長開改變行為的過程。

 

指差確認:怕習慣導致習以為常而疏忽。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。
大聲說出你打算做的事,及可能的結果。此為覺察。


習慣記分卡:

起床→尿尿→量體重→喝水→開熱水→刮鬍→洗頭→洗澡→刷牙→擦頭→吹頭髮

逐一檢視與你的目標來看,它是好習慣(+)不好不壞(=)壞習慣(-)

 

習慣迴路:提示→渴望→回應→奬賞

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

 

行為改變四法則-
讓提示顯而易見、讓習慣有吸引力、讓行動輕而易舉、讓奬賞令人滿足

 

讓提示顯而易見-

許多人認為自己缺乏激勵,其實缺的是清晰


1. 有明確的執行意向(加入時間地點)會大幅提高習慣執行及習慣頻率

範例:我會於早上10辦公室寫書摘30分鐘

以上自己和自己約定,若能與他人約定,效果更好

 

2. 習慣堆疉-讓新習慣與舊習慣配對

狄德羅效應:取得一項新所有物,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,頻添額外購物。

 

把想要的行為和每天在做的習慣加在一起

跑步+核心鍛鍊

喝咖啡+省思昨日日誌

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秘訣,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

 

3. 激勵被高估,環境往往更重要

人們選擇某樣產品,往往是因為產品在那裡

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(電腦桌下的零食櫃)

行為是人和環境的函數

我們每天的許多行為不是受有目的的動機和選擇影響,而是最顯而易見的選項決定(為什麼常喝黑豆水,因為已經泡好了放在桌上)

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化的催化劑

 

把電表裝在走廊,便於追蹤,就會省電,體重計相同

烏克麗麗收在櫃子就少拿出來彈,書拿出來就會看,蘋果切好放桌上就會吃
 

藥放水壺旁就會吃

想讓習慣成為生活一部份,就讓提示成為環境一部份

環境設計力量強大,主動成為自己環境的設計者

 

情境是觸發習慣的提示

在咖啡廳會靜心看書

可以訓練把一個特定習慣與特定情境連結

重新定義當前環境,一個空間一個用途。

若情境混合,獲勝的通常是輕鬆的一方。書桌-看書+玩遊戲,玩遊戲會獲勝。所以盡量避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情境混在一起。

沙發-放鬆;書桌-工作閱讀

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

 

所讀自律者,只是擅長建構生活,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意志力和自制力。即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。打造一個更有紀律的環境。

我們終究是所處環境的產物,很少可以在負面環境中保持正面習慣的人。

自制力是短期策略,長期還是要設計對的環境。

把手機留在另一房間,讓電腦開機變得很麻煩,改訂mod讓頻道節目變得無聊

讓習慣有吸引力

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,預期時也會,且高峰時落在行為之前。想著聖誕節早晨拆禮物,比真正拆禮物時還開心。這是想要和喜歡的差異。對奬賞的預期。
 

1. 誘惑綑綁。把想做的事跟必需做的事綁在一起。做需要做的事後,代表可以做想做的事。

範例:喜歡Netflix,踩健身自行車追劇

 

習慣堆疊+誘惑綑綁

早上喝完咖啡後(原習慣),我會唸英語(需要做的事)

唸完英語後,我會瀏覽社群網站(想做的事)

 

2. 歸屬認同的吸引力
所處的文化,決定了哪些行為對我們有吸引力。例:圍棋世家的小孩

吸引力來自:歸屬,做眾人認同的事,獲得讚美。
模仿1.最親近的人2.多數的人3.有力人士

群體常態行為往往壓過個人想要的行為,寧可大家一起錯,也不要一個人對

 

改掉壞習慣的方法: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
每個行為都有表層渴望和深層的潛在動機
深層潛在動機:
取得食物、與他人建立關係-滑臉書、有趣、贏得社會接納認可、減少不確定性、減少焦慮-吸煙、取得地位和聲望


目前習慣不見得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。與負面感受連結,習慣就沒有吸引力

重新建構你的心態,強調避免壞習慣的益處

 

習慣的成因,就是行為發生前的預測,預測會帶來感覺
渴望→感覺情緒變化→根據過去習慣經驗→

動機儀式:

要微笑→深呼吸或伸展(儀式)

在執行困難習慣之前,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

 

讓行動輕而易舉


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。量組比質組成果更佳。至善者,善之敵。啟動和行動的差異,啟動是計劃,要求完美後再行動,啟動能讓我們感覺有所進展,卻不必冒失敗風險。啟動狀態讓你覺得自己有在做事,但實際上你只是準備要做事。例如:我多年來喊著要創業。

想精通一項習慣,關鍵是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。改變行為第一關鍵,重複實行。習慣養成關鍵不是時間,而是頻率。

要花多久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?

○ 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?

 

每次重複就會強化細胞間的信號傳遞,神經連結變得緊密。

21天?重點是頻率,數百次才會內,行為才會根深柢固,然後才會跨過習慣線。

 

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,東西向的農業推展遠勝於南北向。我們會做容易的事。一項習慣所需的能量越少,養成的可能性越高。

 

滑手機看電視,會變成多數人習慣除了不花費心力外,也出奇方便

因此要讓唸英語變習慣就是要很方便
手機聽對話或查翻譯的apps

 

讓習慣單到就算沒意願也會執行---例如起床量體重

最有效方式即是環境設計

健身房在回家路上,uber eat-減法的加乘效果

把環境準備好,讓未來的行動容易執行-先準備好外出跑步的衣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量可以輕而易舉的環境

 

阻力越多,形成習慣可能性越低

手機放另一間房間,大幅減少滑手機

我們每天行動中,有約50%是出於習慣

習慣會影響到隨後有意識的決定的自動化選擇。每天傍晚總有個小瞬間,會影響到晚上生活樣貎。有一個瞬間行動,會影響到接下來…,此謂決定性瞬間。

 

兩分鐘法則:接下來的任務可以很有挑戰,但一開始要輕而易舉。

把一個開頭-1.簡單化2.二分鐘就好3.儀式化

掌握「起頭」的習慣,在覺得費力前即停止。做得比希望的少,好過什麼都沒做,而且即使做少時,心態上別苛責自己,已經很棒了!

先求頻率,頻率比最佳化重要

 

承諾機制-讓壞習慣變得困難無比

關在自律監獄,只能睡、讀、寫作

家裡完全沒零食;10點後中華電信斷網;不帶手機去咖啡廳;刪除FB app

不帶超過1000元和提款卡上班;郵局帳戶做定存,不辦金融卡

 

讓奬賞令人滿足
 

每個習慣都會帶來多重結果。
好習慣的奬賞通常都會遞延,壞習慣的奬賞都是立即當下。

帶來立即奬賞的行為會被重複,立即是指行為的結尾,這就是關鍵技巧。

跑步後立即上傳里程,讓自己感受到成功,而不是期待三個月後會fit。

 

自動化設定-讓好習慣無可避免,讓壞習慣難以發生

鎖定未來行為,而不是依靠當下的意志力

善用科技(app)一次性選擇,達到無數次行為

定時定額、薪資戶自動轉帳至儲蓄帳戶、扣款繳帳單、信託

 

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

迴紋針策略-以視覺上的測量,讓你看到進步和進度因而立即產生滿足

習慣追蹤器-聚焦於自己有做這件事,並延長連續執行紀錄。不要中斷連續紀錄是個強大的咒語。量體重、寫日記、Tabata、存錢、記錄食物日誌

顯而易見+激勵有吸引力+帶來滿足

 

測量盡可能自動化-量體重、跑步Garmin紀錄

手動追蹤應限於最重要的事

 

習慣堆疊+習慣追蹤

完成跑步後,我會上傳跑步紀錄

 

習慣中斷後如何快速回復-不要錯過兩次

成功的人失足時,會很快反彈修正

錯過一次是意外,錯過兩次就是另一習慣的開始。心態上要允許破功不完美。

 

不想做時還是去做,才是最重要的。此時不要繳白卷,敷衍做都好,都很有意義,至少強化你的身份認同。

 

測量的兩個陷阱-

1、不盡得,則不取-即完美主義

2、追逐數據,捨棄初衷及目的

 

◎ 讓後果令人不滿

 

如何改掉壞習慣?

當後果越切身、有形、具體、立即,越有可能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。
 

習慣契約-一份口頭或文字的同意書,表明你承諾投入某項特定習慣,以及未能貫徹時會有的懲罰。然後你要找到一到二人當你問責夥伴,與你一同簽署。

罰錢?罰…

突然間你不單沒能對自己信守承諾,你也沒對他人信守承諾。
而且它變成一件公開的事

 

◎ 從A到A+
 

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秘密就是選對戰場,這也適用習慣的改變。配合性格打造習慣。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,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。

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,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。因此要由A到A+,慎選專攻的領域很重要。學會玩對自己有利的遊戲及戰場
 

當你無法靠更好來贏,可以靠不同勝出。結合優勢或兩個項目的交,創造不同戰場。滾水會讓馬鈴薯變軟,但會讓雞蛋變硬。你無法控制自己生來是馬鈴薯或雞蛋,但你可以選擇要比硬還是比軟。


基因不會消除必要的努力,但會讓努力的方向變清楚。

 

自我探索-

1、什麼事對別人來說是勞苦,對我卻是樂趣?

2、什麼事讓我忘記時間?

3、了解自己的性格-五大人格特質

經驗開放性-好奇且創造力 謹慎守例行

嚴謹性-有條理有效率 隨和隨性

外向性-外向有活力  保守孤僻     

友善性-親切有憐憫心 疏離慣質疑

神經質-焦慮敏感自信冷靜情緒穩定

 

如何維持動力-難度恰當的挑戰-太簡單會無聊,無聊是大魔王;但太難會放棄。約莫超過你能力的百分之四,容易產生心流,即所謂金髮女孩區。

 

動力滿滿時每個人都能打拚,在沒心情沮喪時仍能堅持,才是造就差異關鍵。

自律是勝出關鍵:成功的人堅守紀律,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

 

精通=習慣+刻意練習(有老師教練指導)

 

反省和複查會讓有習慣有調整機會,就像從適當的距離中看到鏡中的自己。


日記、年度盤點

  1. 今年什麼事很順利(收穫)
  2. 今年什麼事不順利
  3. 我從中學到什麼
  4. 明年我要設定什麼目標

 

當小小微不足道的改變層層疊加,人生的天平就會開始傾斜,系統的重量不再對你不利,而是為你所用。

平靜是不把觀察結果變成問題

聰明不如好奇-好奇才會產生行動

 

原子時間書摘

設定目標的目的,是來指引方向,而不是拿來自虐。

不要因此帶來更多罪惡感(突肚)

 

恐懼感會隨著時間壯大,隨著行動而消滅

在感覺不想做之前,必須趕快去做

 

行動力的養成,越不刻意越好

 

可持續性才是重點,簡單好做,才能長久。

慢慢小小,做一點點也可以,不要完美主義,一直做下去。

切成小目標,容易上手

喜歡讓自己喜歡去做

滿足感(容易看到成果或進度或鼓勵)

 

休息(做喜歡的事)≠浪費時間(耍廢)

要檢視休息或耍廢,要視做完後的心情。看心情變好?變差?

 

人生不是短跑,而是馬拉松

人生更像是沒有終點的一場散步,走累了不想走,停下來歇腳也很棒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