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理解自己一無所知,其實就是一種智慧。相信自己的認知,高估自己所知,執著認為自己早就知道了,可能會錯過很多。這樣怎麼會看到新事物呢?又怎能學習?怎能進步?

「我可能錯了」,當我們用這種謙遜和懷疑的方式來思考,更多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發生,我們也不會對於某個觀念想法這麼執著。

我可能錯了

26歲年輕的比約恩,在職場順遂即將成為跨國企業財務長時,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僧侶生活,還俗回歸世俗社會後經歷憂鬱症風暴,找到摯愛卻罹患漸凍症罕病,陪伴父親經歷安樂死,最後正面且無憾擁抱自己的生命終點。

 

比約恩描述有關僧侶的生活,讓外人得以一窺森林寺廟的生活,原來僧侶不是每天都只在打禪與自己對話。還要背戒律、遵守戒律(偷盜、性交、殺生、大妄語…)、一日一食、化緣失敗要餓肚子的糾結、跟不熟悉的人共處一室、跟不對盤的僧侶互相合作、不能開口要求奉獻…。當僧侶其實很忙碌,同時也有上工的壓力。

 

本書也讓我找到生命的第三個意義:找到與分享你的天賦。

【註】:快樂(幸福)、體驗多元、分享天賦。

 

 

※ 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,快樂是人心中的寧靜、平和、安住,不會被一直潛伏的念頭擾亂。我們內心的更深處,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中獲得激勵和滋養。

※ 我的腦袋思緒紛飛,想的都是未來一週的工作與堆放在眼前的待辦事項。常感覺力不從,更常感覺煩燥焦慮。

※ 許多人剛開始冥想時都會以為腦袋會靜下來,事實剛好相反。這時跑出來的瑣碎小念想反而很多(尤其是稍後要吃什麼…),這是必經的過程,主因是開始覺察大腦的紊亂,不再麻木渾噩,進而覺知到要和念頭保持距離。

※ 總是「生活在其他地方」?我的心完全安住在當下,完全不會想逃離。

※ 透過冥想,保持專注而覺察,讓我和各種奔流的思緒保持一點距離,會留意到自己內在和週遭先前沒意識到的事。

※ 多呼吸,少思考。如何能放開各種事物與念頭讓它們飛去?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比較沒那麼複雜的事物上,比如呼吸這樣的身體體驗。

 

 

 

※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跟著心裡的感覺走,也稱「直覺」,並非不理性。它可能是你幾經思索很長時間的事。

※ 理性是忠實的僕人,直覺是上天的恩賜,但社會上似乎只尊崇這個僕人,卻忘記這項恩賜。

※ 是該往前走的時侯了!這個念頭並非一連串想法的最後一個環節,不是推理後所得出的結果,它僅僅是突然出現,但清晰又完整。

※ 我內心深處的驕傲,大叫起來:「我可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呢!」要放下自己的包袱,對自認的樣貌保持有益的距離。

※ 我是最假掰的登山客,背包竟還帶著磚頭精裝書,其實每晚扺達目的後,我早己累到沒力氣讀這本厚重的磚頭書。

※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專注當下,所有的活動都同樣有價值。

 

 

※ 身為佛教徒,我們不相信原罪,我們相信本淨。

※ 在一個人所有關係中,只有一種是伴隨自己一輩子,就是和自己的關係。要成為自己的朋友。

※ 以溫柔和藹的眼光審視自己,帶點幽默感看待自己的瑕疵。(不只是外表)

※ 把身體想像是發給我的一套太空衣。我不等同這具驅體,但這身體會是我這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。

※ 我要感謝它。我年輕的時侯花了很多時間在意自己外表的種種。對於一切不如己願的樣子我自怨自艾。但今天,我和自己身體的關係截然不同。它感覺更像是我的一位老友,長久以來,我們一起風雨同舟。我們都不再年輕了。我心懷感恩,想要感謝它。

※ 不必因為不滿意而討厭自己。我注意到我內心有個聲音,它經常在背地裡說我不夠好。最傷自己的念頭-「我應該…」:我應該更聰明、更勤奮、更苗條、更自律…。

※ 當我無法自律或做了蠢事時,這個聲音會格外響亮,以沒有建設性的方式批判自己,這樣不但無法進步,只會讓自己更討厭自己。

※ 泰國人普遍的特質讓我著迷:他們無論如何都能悠然自得,不在乎別人的看法,對自己莫名的自信。

※ 告訴自己:我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!好好睡吧!也許醒來的時侯感覺會很不一樣。

※ 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(即獨處),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,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,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