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傳統公司為何要平台化轉型?

去中間化-解決產業價值鏈過長的痛點
去中心化-解決產品難客製化的痛點
去邊界化-解決單一產業各自為政的痛點

 

        qjmgrdm_460x580.jpg


策略規劃
 

一、解構產業價值鏈:

    梳理產業內所有參與者,找到痛點及亮點,透過步驟

    重新建構新商業模式。

 1、哪些環節是新生態圈必須服務的主要對象?

      剛性需求+高頻率交易+符合企業能力

 2、哪些環節是新生態圈可排除?

 3、哪些環節該被引進新生態圈?新增「邊」或輔助功能。


 

二、平台核心價值
 

 1、直接連結

(1)、去除中間屏蔽者,讓資訊透明化(房屋仲介)

(2)、減少影響服務關卡,提高產銷效率(經銷、分銷、零售商)

(3)、捨去高成本因素,為價值鏈各方加值(按摩業昂貴場租)

 2
、激發多元-促使平台各邊積極參與

(1)、活化閒置資源(車靜置)

(2)、分割緊俏資源(名醫看診)

(3)、消費者參與生產(製作影集)

     ※ 自媒體透過平台共創共享

    a.激發參與感,生產與消費邊界模糊

    b.聚沙成塔,篩選出優質內容(youtube)

    c.給使用者權限(票選),強化黏著度
 

 3、協同整合

 (1)、產業內上下游整合

 (2)、同業與外部整合

 (3)跨界整合:

     傳統公司的思維及挑戰是從賣產品轉變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。不是只有採用新技術讓傳統產業互聯網化,而是對原產業帶來本質及做法的改變,產生新價值。

    以蘋果公司為例:其並非只是製造一款超強手機,而是將手機變成開放式平台,讓不同產業的軟體開發商一起參與及解決消費者的所有需求,此即跨界;而其客戶對App有選擇權,藉以滿足其客製差異。

 

三、決定平台邊界:鞏固自己優勢並開放平台擁抱其他合作者。
 

 1、合作共贏的開放心態:更協助賣家,形成萬馬拉車

 2、發揮自己核心優勢

    市場地位、用戶基礎、技術能力、產品能力

    營運能力、對平台模式理解力

 3、界定邊界,篩選平台合作者和參與者

  合作者-平台上未開放的邊,需謹慎挑選。

  參與者-平台上開放的邊,鼓勵擴大參與。

  權衡專業效率外包給合作者。

  但若為本核心優勢,或交易成本過高,則活動內部化自己做。

  若認定業務是價值創造,則邀合作者進入或開放邊界參與共贏。

  若認定是價值獲取而不開放,要小心合作不成變成競爭進而抵制。



組織調整

一、新平台與原業務的協同關係:

    就管理與人才、市場與客戶、生產與研發、後台支援,

    找出協同點及衝突點

二、自建或借助外部:

三、調整組織架構四模式:

     5.jpg
 
  富邦Momo總部-刻意的不公平確保新業務受到較好的保護

  韓都衣舍-重組設計部門,自由組小組,進行小組淘汰制
 


人才佈局
 

一、核心的價值觀

 1、心態:利他、走長路

 2、能力:預見未來、綜觀全局、高瞻遠矚、換位思考、
     堅持信念、鍥而不捨、市場洞察力、策略規劃力、
     引爆市場力、資源配置力、財務規劃力

二、員工五類:

   既得利益者減少抗拒轉而支持是關鍵。

   躍躍欲試者:可拔擢。

   隔岸觀望者一心追隨者不知不覺者

              若認同接受不高,恐不會盡全力。

三、製定適合的KPI:

    成功關鍵在網路效應、鼓勵創新,例:用戶成長數、互動數...

 


   平台的本質是媒介也是生態系統的架構者,透過連結協調中獲利,讓生態系變大。要有合作共贏的觀念,幫助參與者在平台上成功,才能形成萬馬拉車之勢。

   若以「價值獲取」的角度經營,處處與廠商爭利,但不利新平台坐大。另外平台
要懂斷捨離,有決心把某些業務交出去,如果承載太多職能,平台就會被拖垮。統一超商是傳統實體零售通路商,無法類比平台模式,但其近年挾其通路優勢發展自有品牌策略,企圖上下游通吃,未來成敗尚未知,但全家超商已迎頭趕上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