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智力= 思考 + 學習

逆思維 = 再思考 + 反學習

逆思維.jpg

 

惰性思考-我們偏好輕鬆維持舊觀點,而非辛苦掌握新觀點

重新思考(更改作答) v.s.第一直覺(不改答案)

 

認知惰性:看似有道理就接受了,沒有再思考。(溫水煮青蛙)

演化適應:在重大壓力下,人們通常回到自動且熟知的回應,此為跟隨習慣而非思考。(消防隊員逃跑時沒有即時抛下救火設備)

 

當別人需要重新思考時,我們很快可看出來┌但說到我們自己,越是聰明,越難看到自己的侷限性。這不是智力問題,而是自負心態問題。

 


我們對於自己的知識及專長感到自信,忠於自己的信念及看法感到驕傲,在穩定世界中,這樣很合理。但科技進步讓世界快速變遷,重新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。(黑莓機有先前的成功,導致過度自信)

 

三種立場頑固的囚禁心態:

1、傳教士(佈道捍衛)

2、檢察官(找碴起訴)

3、政治人物(討好群眾支持)

 

「我沒有偏見」的偏誤-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比他人更客觀。

 

確認偏誤:看見我們期待(預測)看到的

期許偏誤:看見我們想要(希望)看到的。又稱偏好偏誤,投入太多情緒及偏好,導致預測錯誤。
 

上述二種偏誤,會讓當事人找更多有利理由或證據,強化支持原本想法;但對不利證據則選擇忽視。

 

二元法偏誤:我們通常把它單純二分化,被迫選邊站。

過度簡單化的智識盲從,其實有六種情況...,或不同情境會產生不同結論...

 

安通症侯群:一種自我意識缺失,
明明有肢體障礙,卻認知良好。
(明明已經失明,卻不知道自己失明)
 

對自己的盲點視而不見,對自己的判斷產生錯誤信心,不會重新思考。

此即紙上談兵症侯群,信心多過能力。

也稱達克效應,當我們缺乏能力時,呈現出來是過度自信。

 

新手較不會落入達克效應。新手進步成業餘者(半桶水叮咚響)時,對快速進步感到驕傲,最容易過度自信。

 

女性通常低估自己的領導能力,而男性則常高估自我。管理者也傾向於高估自己能力。(權力使人自我膨脹,產生大頭症)

 

學習最忌不懂裝懂。亞洲人自尊心脆弱,遇到不懂也不敢舉手問,此即裝懂。

 

相反的稱之「冒牌貨症侯群」,常自我懷疑,但其實他能力遠勝過信心。

低估自己有利有弊,最大的壞處是裹足不前;但好處更多,會讓我們心胸開放願重新思考、願意學習,同時也更努力。

 

「自信的謙遜」,所謂信心的甜蜜點,是相信自己,但保持認知懷疑的空間。他的信心不在於現有知識,而是他的學習能力。

 

我們通常讚揚偉大的企業家:意志堅定、深具遠見。

其實果斷及堅持的評價過高了。

 

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,最佳策略是緩慢不確定性,要保留改變心意的空間

科學家是一種心態,像科學家般思考的企業家,願重新思考,策略轉向機率較高。

 

評比歷任美國總統,發現足以冠上偉大的總統,其共同特質求知慾、開放思維。廣泛閱讀,願意聽取新觀點並修正舊觀點。他們的身份是政治人物,但解決問題卻像個科學家。

 

越是強者,越有自己的信念。但保持開放心胸,才有機會蛻變成偉大。

 

重新思考的循環,始於智識謙遜。

如果知識是力量,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。

 

當某個核心信念受到質疑時,我們傾向封閉且選擇捍衛,此為極權自我,也稱為「蜥蜴腦」。

學習的目的,成效有所進展的關鍵,並不是加深認同、確認原本信念,反而是信念顚覆或信念進化。犯錯不是壞事,可能是學到新知的徵兆,「我的想法錯了?這真是太棒了!」要享受這種信念受到掏空的體驗。

 

改變心意不代表是牆頭草或偽君子,表示你願意學習。

 

在認知上,要把「過去的我」和「現在的我」區分開:

一年前的我好糟哦…→這表示我進步了!

 

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,而是漠不關心,冷暴力不溝通。

也不要成為濫好人,親和的人通常會高度迎合周遭的人,但也善於適應新環境、新老闆。

 

任務衝突的妙喻:

在一場出色的爭論中,我們的對手不是陪襯物,而是螺旋槳,雖然朝不同方向旋轉,不但不會困在地面,而是會起飛。

 

正向吵架俱樂部-任務衝突高,人際衝突低。此即對事不對人。

重點是-

1.避免態度不佳的爭論

2.關係安全-在安全環境下交流

3.勇於陳述不同意見

 

當我們試圖說服別人,經常採取敵對的策略。導致即使辯贏對方,但對方仍不願意接受,反而越堅持己見:「你就是個邏輯惡霸。你只是用理性論點壓垮我,我無法反駁,但我不認同。」

 

要勸說對方,若對方已心存防備(人有精密的防衛機制),那你用更多理由去說服他,只會更加深防備。

 

說教和指控常會有迴力鏢效應。酗酒的人其實自己也知道,但你越講會挑起抗拒,他越不想改變。

 

只能協助他們找出自己的動機去改變-動機式晤談。把議題想像成一支舞,你像是在邀舞。你只要種下一顆懷疑的種子,真心問一個好問題,誘發他自己思考,啟他的思維、或點燃好奇心。

 

題外:

講紫錐花,當他意識到你想銷售,講太多好處,反而會有反效果。最能改變心意的其實是他自己,如果你越推銷,他越防備。如果他願意,在內心他會找出最能信服的理由。

 

理由的數量與質量:

 

一般談判者通常會提出越多的論述來說服對方。

1、你有太多論述,你會淡化每個論述的力量

2、對方越會針對最弱的那個理由,來推翻我們的整個論述。

一個較弱的論點(稻草人)通常會削弱其他較強的論點。和組織內的「木桶理論」相同。

 

談判專家僅會提出較少的理由,且會反覆強化最佳的那個論點(鋼鐵人)。

先求同,找出意見一致的協議區,使自己與對手(大眾)的觀點產生連結。再求異,針對方最薄弱的論點戳洞,但避免言詞激烈而落入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,再反覆強化自己最佳觀點。

 

 

群體偏見無所不在,洋基球迷討厭紅襪球迷,民進黨支持者厭惡國民黨。群體忠誠雖帶著偏見,但群體凝聚力會更強。群體常會引發過度簡單化的智識盲從,通常用二分法來帶動。

 

概觀效應,從太空中看地球。以更高的視野,會找到共同認同。面對共黨的威脅,國民黨和民進黨就會有共同認同。

 

講座方式不是為了提供對話或不同意見而設計的,由於敬畏效應發揮,它讓學生變成被動的資訊接收者,而不是主動的思考者。

 

當學生遇到困難問題,老師要克制馬上想告訴解答的衝動。要給時間讓學生思考,辨識問題,提出假說,設計實驗…,像科學家一樣思考。

 

 

 

完美主義者堅決不肯犯錯,他們通常會融入體系,而不是去改變它;但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事業需要新的思考方式,要有能試誤的環境及機會。

 

傳統著重績效文化的團隊,成員多缺乏心理安全感,人們會保持緘默,會小心避免犯錯,甚至會隱藏錯誤以避免懲罰,這樣的組織文化不利打造卓越成就。

 

培養一種尊重、信任、開放的氛圍,成員可以犯錯,可以提出不同建議而不必擔心後遺症。人們需要感到有價值及被尊重,才能自在發言。

 

領導者要調整作風,不要喜歡奉承及順從,避免身邊圍繞著應聲蟲,允許團隊內形成海盜團(異議網路),助長任務衝突,誘發團隊內常進行重新思考,非一言堂的組織文化。

 

打造流程責任歸屬,而非結果責任歸屬。因為結果涉及運氣,只要在過程中把能掌握的事,每一步驟都做到最好。此和OKR的精神相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重新思考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