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時間在我面前蔓延,像走在沒有路標的沙漠,沒有盡頭…

每天生活空虛沒有目標,非常沮喪,看不到出路…

他們總說我是好人,但我一生做到了什麼?感覺自己沒什麼價值…

蛤蟆.jpg

 

蛤蟆先生有輕微憂鬱,河鼠、鼴鼠和老獾鼓勵他去找心理諮商師-蒼鷺。蒼鷺運用「心理諮商」治療法,協助蛤蟆先生面對真實的自己、感受真實的情緒。經過了十次的諮商之後,蛤蟆先生恢復以前的開朗,展開全新的人生。

 

讀這本書,就好像讓我們接受了一場簡單的心理諮商過程。

日常中我們習慣把自己「整理好」再去面對外界,但在諮商中反而是要褪下武裝的過程,而談論感覺就是一種褪下武裝,露出真實自我的過程。

 

心理諮商必需是個真誠的、自願的過程,才能得到有效改善,並不是為了配合誰、取悅誰。心理諮商不是心理師告訴我該怎麼做,而是心理師陪著我一步步探索自己,慢慢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法。心理諮商不是速效藥,心理諮商師也不是神醫。真正能帶我們擺脫痛苦和鬱悶的人,是我們自己。

 

透過角色之間的對話跟互動,帶我們了解好多心理學專有名詞:

 

 

自問「情緒温度計」1~10分

 

很多人沒有用心看待自己的情緒,不自覺發展出很多行為策略,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。

例如:別人對我不高興會讓我不安,然後我會試著安撫對方,甚至道歉,做些事好讓對方再次喜歡我。

 

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,就要跟自己情緒做連結,並理解這些情緒。如果你否認或壓抑,就像截肢,某種程度上就會是殘缺的人。

 

憤怒

 

我自己很多狀況跟蛤蟆先生類似,「不會把憤怒表達出來」,而是「悶在心裡鬧彆扭」。

 

直接表達憤怒可能受懲罰,可能是童年經驗使我不敢憤怒(父母師長比我強大)。我因此會選擇隱藏憤怒,改用鬧彆扭、生悶氣、冷戰不溝通、內疚、畏懼服從權威、或用阿Q心態去合理化事件…其他方式表現出來。

 

憤怒是基本情緒,不用壓抑,但要學習的是無攻擊性的憤怒,讓憤怒有宣洩出口,然後情緒會自然恢復。一再壓抑會內傷,也可能會爆發

自我洞察了解自己後,當時的情緒及感覺可能會再回來,但已不佔據心理最主要位置。

 

 

自問此時我是處於何種狀態?三種自我狀態

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,會處於不同狀態,而非我一直就是哪種人?

 

1.兒童自我狀態

 

自然型兒童

基本情緒-憤怒、快樂、熱情、悲傷、恐懼…不需要學習

 

適應型兒童

一個小星球上只有三個人,其他兩人又高又大,所有需求只能倚賴他們。他們通常對你不錯,有時會生你的氣,讓你害怕…。你無法逃離,只能忍受,發展出適應他們的行為。

 

嬰兒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引發父母的反應,這些反應對孩子將產生深遠影響。孩子沒能力選擇,只能藉由調整他的行為,以應對自己所處的狀況。有權威的父母或師長,就像仁慈的獨裁者:他們關懷照顧你,卻也完全掌控你。

 

面對比我們更強大的人,我們將被迫順從,不與對方爭辯,順著對方意思,或附和、或取悅、或道歉或倚賴,以此保護自己。

 

所以說:個人人格養成是幼年時期受父母或師長長期影響塑造的。

 

探詢童年經歷事件,有助了解自己的性格養成。例:

媽媽生氣時,我曾被強抱倒栽蔥做勢要燒頭髮,嚇得我哭叫爺爺奶奶…

小二升旗時突然被抽點名要上台講話,驚到不知講什麼呆住…

小四我因和翁姓同學笑說睡懶覺,而被陳玉美老師呼巴掌…

小四黃育才告狀我打電動,被訓導主任叫上升旗講台在全校師生面前羞辱

小學班上樂器演奏練習時,因總是彈凸槌,被老師叫去倒垃圾…

體育課時因胖胖,被老師指派彎腰當起跳肉墊,忍不住掉淚…

 

這些童年經歷可能是造成我性格上沒自信原因

 

為何一再落入難堪狀況,讓別人佔優勢,讓我再次感覺回到小時侯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?

其實我跟自己玩了個「可憐的我」的遊戲PLOM(poor little old me),我甚至是和對方共謀,因為我無意識下配合了對方。

 

 

2.父母自我狀態

 

指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價值觀,然後自己展現出來的模樣。

 

身為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,往往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,所以言語之間都會充滿了批評和挑剔。會不自覺對別人擺出高姿態,眼裡充滿了批評的火光。例如:嚴厲、挑剔、批判、謹慎、要求完美......等等。

 

還有一種是「關愛型」的父母自我狀態:「我這麼做其實內心比你更痛」或「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」。但是這種話在聽的人耳中,常常是充滿虛情假意。

 

再謙和柔弱的人也有父母自我狀態?

 

有!這種自我狀態不只會用來對付別人,有時候還會用來對付「自己」。像是「自我批判」,自己數落自己的不是,審判自己、譴責自己,導致不喜歡自己。

 

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

你能「停止審判」自己嗎?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?你能開始「愛」自己嗎?

 

跟自己對話的時候,避免用「父母自我狀態」來批判和挑剔自己,而是像一個成人一樣,好好愛自己、照顧自己多一點。

 

 

3.成人自我狀態

 

在兒童狀態我會重演過去情況,體驗過去情緒,但無法學習新東西。易怒的人是自己要發怒的,即使是別人激怒他,但感覺是自己選擇的,是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,我們的選擇通常是受制約而反射。

 

在父母狀態會批評或教育別人,會審判自己讓自己沒自信,會執著舊觀點。以上兩種狀態,我的行為都依循慣性,沒有經過思考。

 

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可以用理性、不情緒化的方式,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。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,不會被童年的感覺淹沒。

 

我可以自我掌權、有能力改變,可以原諒過去、也可以不必再扮演卑躬屈膝的角色、可以大聲表達自己意見。學會用成人的自我狀態來跟自己相處、來跟別人相處。

 

結論:

「在成功人生裡,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。」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了三種自我狀態的能力,也必定會感受到其中的情緒。

只是關鍵在於,我們自己可以選擇要待在那個狀態裡面多久,擁有自由切換狀態的能力。我們有力量改變自己。

 

 

心理地位象限圖

心理地位.png

 

每個心理地位都與童年經歷與父母形象密切相關,心理地位也會隨著成長的時間、經歷而轉變。處在不同地位象限的人都會不自覺地玩起屬於自己的「心理遊戲」。

 

1.「我好,你不好」

容易自認高人一等,對人帶著挑剔、批判的眼光,覺得自己的意見比較正確,較為自我中心,喜愛掌控狀況,希望大家都要聽自己的,較不擅於傾聽。

劇本:我逮到你了,你這個笨蛋

劇本:無論我做什麼,別人都要愛我-故意惹麻煩

劇本:你怎麼敢!攻擊和譴責別人

劇本:猜猜我在想什麼

 

2.「我不好,你好」

自我形象低落,覺得所有人都比自己高等,容易將自己塑造成一個「受害者」,認為自己怎麼這麼坎坷,運氣都不好。

再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,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。

劇本:宿命論認定自己運不好,常破財

(選擇記住悲傷及不愉快的事)

 

3.「我不好,你也不好」

酗酒

 

4.「我好,你也好」:

不隨意貶低自己,也不高傲自負,並用同樣健康的角度看待其他人。 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,而不一定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

 

結論:

 

在潛意識中有一套我的人生劇本 (人間遊戲、人生腳本作者-艾瑞克博恩)

 

我一輩子用這個觀點在看待我的人生,而且不時對號入座演出

例如:宿命論有錢存不住、我胖、我不帥…

除非我決心改變,先從破除認知做起。

 

從今天起,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:你好帥!我好愛你哦!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