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書完全顚覆「異數」的1萬小時刻意練習的觀念。

跨能致勝.png

刻意練習成功的前提:該領域規則明確,有界定範圍,此即「和善」環境。封閉練習靠重複練習熟悉各種問題,直接套用記憶中的解決步驟。棋手透過超凡記憶及不斷刻意練習,熟悉模式和重複結構,仰賴經驗而勝出。近年AI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在封閉穩定的架構中,AI已證實能完勝人腦,和善環境類的工作未來很可能被AI取代。

 

真實世界要解決的多是無邊界、無規則的開放議題,此涉及變數多到無法掌握,這類定義為「不善環境」,例如:經濟、金融、政治、疫情等議題。

 

刻意練習的有效訓練,重點是修正錯誤;而創作天才彷彿關掉自我批判開關,盡情揮灑不怕犯錯。面對開放式不善環境,經驗無法解決問題,要突破必須「深度類推思考」,即在看似互不相干之間,發掘出深層結構相似處;運用「費米推論」進行思考推導;並作「交綜合練習」-即先抽象概括分類問題進行歸納推理。我們需要概念思考連結點子與跨界推論。

 

跨領域人才較有機會看見全新問題下的概念連結,融會貫通再採取相應策略,應用於全新領域,成為解決問題的好手。

 

單一領域專家的問題

 

領域內的專家預言常出錯,甚至存在逆反關聯;原因在於專家觀點狹隘,且常會自信過頭。以金融領域為例,研究單位得出結論-多家國際著名機構出具的匯率預測報告無價值可言。

 

自信帶來偏見,越有學問越擅長找證據證明自己觀點;他們透過單一視角,形成頭頭是道的理論,然後歪曲事件,套進自己的理論裡;透過偏好的小孔看待每項事物以堅定不移的權威高談闊論。

 

單一領域易產生框架,就像層層堆疊的俄羅斯娃娃,跳脫小娃娃,還是受困於大一號的娃娃,不利於創新和突破。在組織中也易產生「穀倉效應」:每個專業部門都各自做出最合理的決策,卻可能使公司一團糟。

 

單一領域易產生「局內觀點」:知道越多內部細節,做的判斷越極端偏頗;就像局內的創業家判斷自己事業成功機率極高,但局外的創投公司評估人員反而比較客觀。局外觀點的組織成員背景越多元越好,司法體系的陪審團制度所採取的就是這種精神。

 

單一領域專家

跨界人才

I型人

T型人

地上青蛙

前瞻之鳥

探討特定物件細節

統整思維

垂直尼考的超級專家

水平思考的跨界通才

工程師沃茲尼克

創業家賈伯斯

 

 

多元的價值

 

都市人對比偏鄉人、現代人對比前代人智力測驗較高,主因是前者的見識更多。見識廣的人對於抽象概念較能理解,不必太仰賴親身經驗;而偏鄉人受經驗所囿,較難跳脫日常生活之外的概念思考。

 

以著名的圈圈大小的錯覺圖為例,現代人較容易受騙,反而是因現代人見林不見樹,但前代人是見樹不見林。

 

面對不確定性時,大多數的因果其實是機率問題,這時廣度就至關重要。最佳預測員的核心特質:「對萬事萬物保有赤子之心,好奇心旺盛」。

觀點狹隘的刺猬,只知單一事件,即使在不善環境複雜事物下,還是以簡單因果論來判斷事物。具蜻蜓複眼的狸則能從單純因果中,看出其中的複雜性,把經驗置之度外,把預測失敗的邏輯推導思維當作學習內容。

學習越多元,越有機會創造抽象模式;無師自通的人會做很多嘗試,不會侷限在框架中,設法解決問題。

 

多元探索後發先至

 

即使透過深度的人格測驗想了解自己,不一定精準;且個人的興趣技能會隨生命經驗而改變。「回溯昨日沒有意義,我已經不是昨日的我了」。因此太早立定志向不一定好,不知是否適合就踏入專業的窄路,此為過早最佳化

 

台灣小朋友很早就投入棒球練習,可以稱霸世界少棒聯盟,但成年後成為大聯盟球員卻少之又少。美國養成教育採取「延後專攻」先讓小朋友經過漫無計劃的嘗試,多方探索興趣和天份,再挑選專精項目全力練習。擴展個人與職業之路需要時間,還時常得放棄贏在起跑點,事實證明相當值得。

 

科技、藝術等需要創新的領域,較晚起步的人反而能後來居上。梵谷就是追求契合度的好例子,他年少即胸懷大志,卻搞不清楚是什麼志,長時間摸索不斷轉換職場跑道,最後成就梵谷人生大鳴大放。

 

試驗學習 而非規劃實踐

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,而不是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。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掘後續可能性,我們是透過實踐中認識自我,不是透過理論。與其打造好高騖遠的計劃,不如找出可迅速實踐的實驗;以開放心胸體驗多元,不斷嘗試,落實短程計劃,在一連串的短期規劃中找到人生志業。

 

運用毅力要先確認契合度

美國作家羅伯特•斯特勞斯說:「達到成功如同與大猩猩摔角。你不能在你累的時候就停下來,你只有在大猩猩累的時候才可以停下來。」

毅力是熱情和毅力的結合,毅力是韌性,而熱情是興趣的一致。但年輕時期的毅力卻暗危機,不斷增長的知識不斷改變個人的目標和興趣,太早堅持有過早最佳化的風險。

不是主張年輕人遇到困難就放棄,不屈不撓是態度沒錯,但知道何時該退出或轉換是人生最重要的戰略優勢。重點自己與領域的契合度,因為了解事物沒有比了解自己重要

我們的職業和人生偏好並不會保持原狀,原因是世界在變,自己也在變。我人生中美好的事物通常都有個不幸的開端,在事情發生當下,你不知道未來是好是壞。在決策時不要落入沉沒成本謬誤,太過考慮待在爛公司的年資而遲遲不願離開。

 

深度學習最好慢一點

通常老師問完題目不是任憑學生一籌莫展,而是很快給出提示,於是建立連結式問題變成依照規則式問題。過度提示看似帶來突飛猛進,實為誤導,經不起時間考驗。

以我大學時期為例,在學習統計學時直接背解題(程大器統計六百題);高度依賴記憶解法,即使能得到好分數,其實根本不懂其中的統計學原理。應要先認真思考摸索嘗試推進,不急著看解答,雖然耗時且進步緩慢,但卻可建立連結,促進長遠的深度學習。

贏在起跑點很立竿見影,深度學習則否;學習本身最好慢一點,知識才能扎根。

間隔

在刻意練習間,刻意不練習,等久一點再學習。以我自己寫作和論文的經驗,常困在文字當中,但間隔一段時間之後,思緒反而壑然開朗。

測驗

「給出效應」,努力靠自己給出一個答案,即使是錯的答案也很好。測驗是很有益的學習,腦袋要很努力回想所學的東西,即使沒想起,對學習效果仍很有幫助。

 

學習就如人生,過程最為重要。

 

本書合理化我漫無方向的閱讀習慣更是找出廣泛閱讀的價值。突破界線的嘗試,必需保持廣度和低效率;只追求高效率,突破的機率微乎其微。心理學家霍華德‧格魯伯:「想法不會真的消失當有需要時它就會被啟動」。因此每天都要讀一些自己專業以外的書。

 

我接受了多元概念,但也不會將專業貶得一無是處。雖然中年仍在摸索面臨轉職路口,也燃起探索人生下半場之火,但不可一直作為自己的漫無方向的藉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永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